论视听教学媒体
发布时间: 2010-05-24
打印文档】 
论视听教学媒体

摘要:本文通过对视听教学媒体内涵、基本属性的分析,结合视听媒体与教学的关系,阐述视听教学媒体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视听教学媒体;内涵;属性

  人类自从把教育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形成一种专门职业活动起,就一直在探索着它的方方面面。有史以来的教育者所阐述的教育核心,始终围绕在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这一轴线上。从古代的孔子、苏格拉底等,到近代的夸美纽斯、卢梭等,他们在教育授知方面的卓越贡献,自他们那个时代起就一直流光溢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史,寻找并利用能够"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各种技术,进而延伸为各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始终是教育活动的主旋律之一。

  事实上,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视听媒体被应用到教育中来,这个问题才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基于这种视听媒体而兴起的教育技术热方兴未艾。从最初的"辅助工具"到20世纪初期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足见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目前,很难设想没有这种视听媒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一、视听教学媒体的内涵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nm",意为"两者之间",很多情况下称为"媒介",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与收之间所利用的各种工具。在现代教育中有时也使用"Material"(材料)一词,它的内容要比"Medinm"广泛得多,是指在信息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资源。教育媒体(EducationMedia)、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Media)是特指在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师生双方或各自所利用的用来交流教学信息的一切工具。这两者在教学意义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范围上前者较广泛,后者惯常于学校教学和学生个人的活动中。它们都包含了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类媒种。所谓视听教学媒体(AudioVisualInstructionalMedia),以"视听"这个限定词上看,其范围进一步缩小,在一些人看来,它们仅指那些以声、光、电、磁为特征的媒种。但更多的人理解是,只要能提供视觉刺激的、听觉刺激的(如书刊、图书、参观、访问、各种用于模拟声音的工具等)媒体均属其中。关于对视听教学媒体的认识,由于其考察的角度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人们把它分成各种类别。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分类方法是:

1.按媒体的制作方式分类由于制作媒体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印刷媒体和非印刷媒体。这种分类方法最简单、直观,也最为常用。也有人把它分为电子媒体和非电子媒体,只是说法不同,各自所包含的媒种是一致的。

2.按媒体的物理性质来分类通常被认为是电化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上的分类方法。很明显,此分类方法是以声、光、电、磁为特征的一些媒体而定的。它主要是把电子媒体再进行二级分类,包括有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结合媒体、交互媒体等。

3.按传播范围分类此分类法来源于传播学,它认为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也有人将它分为人际交流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体两大类。前者的媒种很少,主要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面对面或利用电子通讯设备、信件进行交流的媒体。后者则泛指对广大视(听)众传递信息的媒体,既包括上述的非印刷媒体,也包括印刷媒体。

4.按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分类在研究了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后,康纳尔德?托斯蒂(Donald?Tost)和J?R?鲍尔(JRBall)认为,各种媒体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三种作用:呈现刺激、要求反应和控制教学环境。并据此把媒体分为刺激媒体、反应媒体和控制媒体三大类。

5.按媒体使用的方式分类具体分为视觉媒体,包括非投影视觉媒体(静止图片、图示材料、模型和实物教具等)和投影视觉媒体(投影、实物投影、显微投影、幻灯片),听觉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多媒体)。

二、视听教学媒体的基本属性

  所谓属性,是指各种视听教学媒体在表现事物的大小、运动、声音、时间、空间、色彩、内容等特性方面的能力。把握这种能力,是制作教学媒体的基础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1.尺寸(大小)因素即视听媒体的放大性、扩展性,或者是放映与非放映情况。对于独立的听觉媒体来讲,是指对声音的放大或缩小的功能;对于独立的视觉媒体,是指对图象的放映(放大)、或非放映(缩小)的功能;对于视听结合的媒体而言,则是前两者的组合。尺寸(大小)因素反映了视听媒体是人体某种器官的延伸。其扩大的功能使所要表现的内容更加清晰、全面,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看到;缩小的功能让个别学习者在更加适合自己的音量和画面中便利学习。

2.运动因素即反映视觉材料的动与静的属性。我们所看到的一些诸如图片、照片、实物等材料是一种静止的东西,常被称为传统视觉媒体,反映的是事物的某个瞬间,或个别特殊性。应用于教学中不亚于教科书的贡献。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与电视的日益成熟,并被成功地用于教学。电影和电视的优点在于能很好的表现运动因素,把动与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度。这种结合能够解决教学上的一切难题,更能激起学习的欲望。

3.色彩因素即视觉媒体表现颜色方面的能力。很显然,在色彩的表现方面,电影与电视有很大的、自由的表现空间,只要你能够想到,就会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轻易获得。而对于象手工绘制的图片、实物或通过摄影而得到的照片,往往由于技术的、工艺的原因不能自由发挥而影响到内容的表达。所以在选择颜色时,应根据内容要求和实际颜色来选择,黑白与彩色具有同样的教学效果。

4.声画因素即视听媒体在表现声音和画面方面的能力。声音与画面是组成视听教学媒体的两种基本语言,它们的结合将使教学节目声情并茂、如临其境。声音是指以解说词为主,包括音乐、音响的听觉语言,使用声音需注意的是:

(1)解说词的速度要快慢适当;
(2)解说词要保证精炼、简明、口语化;
(3)音乐和音响被称之为"第二语言",它在加强感情、真实感方面效果良好,应根据实际充分利用。
画面是视听结合媒体的"本",离开这个基本要素,就失去了此媒种的优势。要尽最大可能突出"视"的特点,加强画面的说服力量。

5.特变因素即视听媒体对于声音和画面,特别是对画面进行特殊处理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特技效果"。根据需要让视觉材料在虚与实、大与小、动与静、快与慢、零与整之间变化,使难以直接观察的现象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受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需要强调的是,特技效果的运用既要科学,又要恰到好处,防止哗众取宠。

三、视听媒体与教学的关系

  关于视听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优点,早在17世纪就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AmosComenius1592-1670)所全面认识,他认为"事物先于文学"(Thingsbeforewords),提倡感官教学,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触觉的功能。提出感官是知识教学的媒介,而实物教学是最主要的方式。20世纪,特瑞克勒(D?G?Treichler)则更精确的断言,对于一个没有心理障碍和生理疾病的人来说,用于获知的所有感官中,通过视觉的学习占83.%,听觉占11%,味觉占1%,嗅觉占3.5%,触觉占1.5%。

1.学生视听觉的认知能力是指对视听觉材料进行鉴别与分析,从而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是影响视听觉认知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视听觉材料本身的质量也是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于视觉材料而言,主要表现在:

(1)材料的逼真程度。实验表明,材料的逼真程度与学习量是一个抛物曲线关系,即高度逼真和不逼真都不利于学习,中等逼真度是最佳的;

(2)构图。构图的方法很多,惟一的目的是使得画面变得好看且能理想的表现主题。构图要与看图相联系,根据大多数人的看图是从中心部位开始的这一习惯,应尽量将其重点放在图中心。如果画面内容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重点部分恰好落在了中心部位以外,则需要在着色、字幕或语言提示方面加以引导;

(3)技术水平。制作视觉材料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到认知过程的完成。最基本的要求是所呈现的画面尽可能清晰,不论是亮度、对比度、色度都要符合人们的习惯。

  对于听觉材料而言,主要表现在:语言是否清晰、标准,口齿是否伶俐,表达是否有情感等方面。除了特殊要求以外,制作时必须选用音、色、情俱佳的人来完成。另外诸如象录音技术、场地、使用环境等条件也会影响到听力的正常发挥。对于声画合一的视听材料,满足上述的要求外,还需注意声画合一的合理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重视整体效应。

2.视听教学媒体使课堂更具趣味性由于视听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有相当的"宽容性"和"自由度",可依据教学材料的抽象程度制作成不同形象层次的形式,它比教师的口授具有更为广阔而形象的时空,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而旺盛的精力,能够展现激发学生求知动机、吸引注意力、培养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指导思考等多种刺激,并使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3.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这样认为,规划合理的视听媒体,它更多地克服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呈现的教学信息有很高的"清晰度",信息的传输是在"导演"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里面融汇了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媒体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信息内容在教师成功的引导下又能被学生很乐意地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4.选择恰当的视听教学媒体各种媒体既有优点,又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时时、处处都适用的万能媒体。不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中,可以考虑选择多种媒体组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点。尤其是在那此经济十分落后的地区,非投影媒体可能是惟一有效的视觉资源。

5.视听教学媒体改变了学习方式,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视听教学媒体的存在,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课堂之中,可在任意时空进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尤其是当设计了供个人使用的视听媒体后,学生可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这一便捷之处对于那些既担负工作又希望再学习的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而视听媒体特有的重复播放和复制等功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时间等。

[参考文献]
[1]李运林.传播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04.
[2][美]威尔伯?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09.
[3]国家教委电教司编译.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02.
[4]宣伟伯,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07.
[5]张祖忻等.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