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课程开发制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关于网络课程开发制作的意见

    200710月修订)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是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远程网络教育功能,更好地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与终身学习服务,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对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开发制作的课程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充分体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培养教师创新意识与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知识更新、课程创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新形势。

2. 开发制作的课程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学历教育课程要突破全日制课程的框架体系,建立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新体系;继续教育课程应从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服务于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

3. 开发制作的课程要努力适应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的需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方便。要坚持系统知识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为学员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的网站;指导自主学习,提倡探究学习。课程资源应以网络课程、文本教材、光盘等三种方式呈现。

4. 开发制作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现代远程教育信息传播的特点,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坚持技术与艺术统一,动画与学习内容协调配合,音、像 、图共同展示,使开发的课程生动活泼,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5. 开发制作的课程要有利于网函结合新模式的实施,并为逐步实现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沟通的机制创造条件。要在课程结构的统一与课程资源多元化上去努力,同时要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方面下功夫。

6. 开发制作的网络课程应努力探索如何建立课程学习的评价体系与考核管理,促进课程学习过程管理的改革。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

为远程教育开发制作的课程应由三部分构成,即应以网络课程、文本教材、光盘等三种形式呈现,其教育信息的承载分别为:

1.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三种呈现形式的主体。通过网上发布教学指令,进行学习指导,开展课程学习活动;通过超文本链接与学习资源(文献、资料、素材、案例等)的提供,使学员的学习、研究的空间得以延伸与拓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点评,结合多种媒体的展示,强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测试练习、学习论坛等在线与非在线的交流、研讨,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对课程学习的支持作用。

2.文本教材

文本教材承载了网络课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既是网络课程的基础,又是网络课程的辅助,它为网络传输条件较差地区的学员提供了最基本的学习教材。网络课程中基本的或重要的超文本链接应以注解的方式在文本教材的相关部分给出;篇幅过长的学习资源(如论文等)则可以索引的方式给出。

3. 光盘

这是网络课程的单机版 。主要是提供给暂时无法上网学习的学员使用。根据课程的需要,还可在光盘中增加视频资源,利用光盘不受网速和容量限制的特点,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网络课程、文本教材、光盘是互为补充、统筹一体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发制作中应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对课程内容与容量的的要求

内容都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内容应体现出“三性”。

1. 教育性。这是对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有教育意义;难易度应符合课程规格、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2. 科学性。提供的学习资源必须科学、准确,无思想性、科学性错误;应逻辑严密,表述准确,无文字上的错误;应具有合法的知识产权。

3.前沿性课程内容适当、合理地反映了学科的前沿信息与进展;注重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联;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和教学改革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上述“三性”的要求,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都适用,但也应注意到各类课程在使用上的差异。对学历课程还应考虑到学历层次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对非学历课程则更应强调学习资源的广泛性与丰富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对课程容量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 各类课程的文本教材(包括网络课程中的文本量)应在20万字左右。

(2) 各类课程中的学习资源(文献、资料、素材、案例、影像等)的文字量最低应与文本字数11匹配。

3)在网络课程中要有一定数量的讲课录像相配合。

(4) 要求每门课程提供10套试题和10套作业题,同时配以相应的参考答案。

 

四.      对网络课程页面设计的要求

学员对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等,均是通过课程的栏目导航实现的,因而应精心设置网络课程的栏目。为了规范网络课程栏目的设置,我们以学历教育课程为例,提出了一个建议性的“课程栏目设置”。课程栏目分为“封面”“学习主页”两大部分。

1.  封面

封面中设置四个子栏目,各子栏目的功能如下:

 

       课程说明  教师简介  学习帮助  制作群

 

一级导航条

二级导航条

说明

课程说明

课程目录

可直接链接到课程学习的具体内容中。

学习目标

该门课程的总学习目标和分章(或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

针对每一章或每一专题提出具体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提出有价值的学习建议;结合本章(或专题)中的知识点、学习思路进行指导;为学习者提供每章的学时分配,供参考使用。

教材简介

教材的封面图片,主编,出版信息,内容提要等。

参考书目

列出主要参考书的封面图片,主编,出版信息,内容提要等(参考书的数量不易太多)

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工作近照;主要简历;专业方向;教学、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根据需要可做进一步的链接。

学习帮助

学习导航(内容导航)

可以设计出学习导航图,并由此可直接链接到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中。

学习帮助(使用说明)

在学习过程中各栏目、导航条、工具及特殊设定的使用说明、使用方法等。

工具下载

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运行、播放插件(程序)的下载(最好能同时提供网上搜索及下载的方法)

制作群

 

参与开发制作的人员分工及简介

 

 

 

2.学习主页

 

学习主页设置七个子栏目,各子栏目的功能如下:

 

首页 课程学习 综合实践 学习论坛 学习资源 测试练习 学习工具

 

一级导航条

二级导航条

说明

首页

 

本课程特指返回封面

课程学习

(在线学习)

教学内容

这是网络课程的主体。应以章(或专题)的形式进行安排。建议以节或单元的形式设计教学(原则上以中等水平学员半小时的课程学习、测试练习为准)。教学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内容的划分不仅应适合单元学习,而且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体系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同时应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学习价值可拓宽学习层面的背景资源(包括相关的名词、概念、重要知识点、典型案例、文献、图片等),通过超文本链接实现;对引用的素材、资料要有明确的参引说明。

视频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可辅以必要的视频课堂(忌照本宣科),典型案例的录像及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

综合实践

实践指导

对来自实际的应用范例或应用方案设计等进行简介,指导学习者配合课程学习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指导学习者对课程的前沿信息的有关资源的查询,并与有关章、节和学习资源相链接。

综合实践(案例分析)

这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环节,通过典型案例的解析,指导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某项实践方案的设计、论证与实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并与有关章、节和学习资源相链接。根据需要应适当配以视频。

研究指南

指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实践研究,注重对实践进行理论提升,提高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并与有关章、节和学习资源相链接

 

 

 

 

学习论坛

bbs(论坛)

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针对学习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blog(博克)

QQ

 

评价反馈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意见及建议

学习资源

文献库

与课程配套的文献,应链接到课程学习相对应位置上。

图片库

与课程配套的图片,应链接到课程学习相对应位置上。

视频库

与课程配套的视频,应链接到课程学习中的相对应的位置。

案例库

与课程配套的案例,应链接到课程学习相对应位置。

名词库

课程中涉及的名词,概念等应链接到课程学习相对应位置。

素材库

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音视频、图片、案例等信息。

问题库

课程中涉及的问题,应链接到课程学习相对应位置(同时给出答案或提示)。

相关网站

应对所提供的相关网站进行简介,明确指出与本课相关的部分,应先介绍如何搜索网上资源,再给出网址。

拓展阅读

提供对学习者有帮助的相关文献、资料等。

测试练习

测试练习

根据课程的类型与教学的需要,设置必要思考题、讨论题、练习题和作业等。

模拟考试

提供2套以上的模拟试题,使学生掌握试题的类型、题量等。

自动答疑(智能答疑)

在课程(数据库)中预存一定数量的问题及解答(或提示),当学员提出问题时,如果课程(数据库)中有预存则解答,如果课程(数据库)中没有预存则经教学管理人员整理并提交相关专家解答,加入课程(数据库)中成为预存

学习工具

电子词典

提供本课程相关词汇的解释

电子笔记

为学员学习时提供的一种方便的电子笔记

电子书签

能使学员在下次学习时方便进入上次标记学习页面的小工具

工具下载

提供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相关运行、播放插件(程序)的下载(最好能同时提供网上搜索及下载的方法)

 

注:在“学习主页”以后的所有页面中均应设有“当前位置”(最好有链接)。

 

网络课程栏目的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课程类型不同,使用功能不同。课程开发制作人员可结合课程的特点灵活使用上述设置建议。

五.网络课程辅助教学模块的设置

一门优秀的网络课程,一定会设置必要的辅助教学模块。根据课程的需要,可考虑设置以下的辅助教学模块。

1.答疑讨论模块。该模块为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间的交互提供了方便。它可由智能化的答疑模块、教师评价反馈模块、个别交流模块与集体讨论模块等构成。各模块之间关系相对独立,即为积木式结构、可拆装。

自动答疑模块:学习者首先提出某一问题,然后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如果有相同或相似问题,则将显示给学习者,以供参考。如果没有类似问题,则自动将该问题纪录到数据库中,待教师通过后台管理模块解答。通过这种方式,问题库会不断得到扩充、完善,这将有利于学习者提出问题,并得到翔实的答案。

教师评价反馈模块:为学习者提供教师对其的评价,包括对作业的评价,对学习的一些建议等。通过该模块,学习者也可以给教师发E-mail,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者还可以对评价信息进行管理,如查看、删除等。

个别交流模块:提供所有注册本课程学生的名单,通过短消息收发程序与同学进行个别化交流。当需要交流的同学不在线时,所发送的信息将被保存在收件箱中,收件人再次登录后可以查看并回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单独的交流,能达到类似课堂教学中分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可以对信息进行各种管理,如查看收件箱和发件箱、删除等。

集体讨论模块:集体讨论为BBS形式,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学生将直接参与其中,既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对问题展开讨论,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弥补个别化学习的不足。

2.测试练习模块。它可包括在线测试、习题库、作业提交等部分(可结合课程学习中的思考练习与试题部分一并设计)。

在线测试模块:可提供三类试题,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包括类别选择系统,自动评卷系统。

习题库模块:该模块按章节为学生提供习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作业提交模块: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提交模块上传作业文件,然后数据库记录下上传作业文件的路径与名称,当教师登录后台管理模块后,将作业下载批改,然后通过评价反馈模块,将批改结果返回给学生(从技术角度讲,本模块主要是一个上传、下载系统,这样可以将学生作业统一保存在教学服务器上,方便教师统一批改)。

3.学习工具模块。它可由电子记事本、电子书签、帮助信息等部分构成。

电子记事本:如同我们日常用的笔记本,学生可以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疑难问题按章节记录下来,并可以按关键字快速查询相关纪录。同时提供对各条纪录的管理,如查询、删除等。

电子书签:为学习者提供下次登录的入点,以便学生继续学习上次未学完的内容。

帮助信息:为学习者提供该课程特别是教学辅助模块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后台管理模块。这是专供教师使用的教学辅助模块。

资源库管理:如对论文、文档、案例、网上资源以及电子辞典等中的内容进行添加、修改、删除。

答疑系统管理:包括四个管理项目,即所有问题的查阅、为新问题添加答案、修改已回答的答案、删除无效或过期问题。

作业管理:包括作业提交系统设置、学生作业的下载批改。

习题库管:对习题库中的习题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