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目标在客观上对行为有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的功能。
在我们初步探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后,在我们综合了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最经常的大量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客观表现以后,我们就可以本着科学的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尝试编制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有了这样的评价标准,将更好地促进教师目标明确地努力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目标一旦明确,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中,就能探索到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虽然这样的评价标准肯定还很不成熟,难免有挂一漏万等欠妥之处,但比完全没有要好。它将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在中。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非专业教师或专门工作人员)
一级 指标 与权重 | 二 级 指 标 | 评价等级及赋分 |
A | B | C | D | 累 计 |
信息意识及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态度 20% | 1、能举例说明信息的迅速传递与有效获取、利用在当代教育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 4 | 3 | 2 | 1 | |
2、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和热情,并能付诸行动。(积极学习计算机、投影机、录音机、投影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的操作) | 6 | 4 | 3 | 2 |
3、有寻求信息的兴趣,有利用信息传递与获取为个人教育教学以及更大范围的教育或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 7 | 5 | 3 | 1 |
4、能积极鼓励、正确地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品德教育。 | 3 | 2 | 1 | 0 |
理解 和灵 活运 用多 种信 息技 术 40% | 5、会使用Word和Wps等办公系统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加工,会编文档排版面,并能正确进行打印设置。能用Word系统制作简易课件。能分门别类地管理好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以方便检索和利用。 | 7 | 4 | 3 | 2 | |
6、掌握浏览互联网和下载网上图文资料的一般方法,能正确下载和安装应用软件。 | 5 | 4 | 3 | 2 |
7、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并经常使用,会发送和接收邮件及附件。 | 4 | 2 | 1 | 0 |
8、会安装和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 | 3 | 2 | 1 | 0 |
9、熟练运用PPT演示文稿工具制作课件用于教学,讲座,会设置超链接、会插入图片和影像,能制作得比较精致 | 7 | 4 | 3 | 2 |
10、会制作简易网页和简易Flash动画 | 4 | 3 | 2 | 1 |
11、会用计算机绘制简易图形。会整合信息制作常规电教投影片、能熟练地创造性地使用常规投影仪。能自己制作录音。使用计算机和常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有一定的频率 | 8 | 4 | 3 | 2 |
12、掌握用计算机截取图像和声音的简单操作,用于学习和工作。 | 2 | 1 | 0 | 0 |
创造性地利用信息 30% | 13、为解决问题而确认自己所要获取的信息是什么,对信源有较多了解,能制定获取信息的不同策略 | 5 | 4 | 3 | 2 | |
14、能解读文本和图像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 | 8 | 7 | 5 | 3 |
15、能较正确的评价信息,能对获取的信息有分析、批判性的思考 | 7 | 5 | 4 | 3 |
16、能有效地加工、处理信息,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会设计撰写教学课件文字脚本,有创新意识。 | 10 | 8 | 6 | 4 |
信息 道德 与安全 10% | 17、知道应遵守的信息道德,并能够实践 | 6 | 4 | 3 | 1 | |
18、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 4 | 3 | 2 | 1 |
累 计 | |
注:表内二级指标第11项“使用频率”标准,应根据各校硬件环境等不同情况具体确定 |
以上评价标准是针对一般教师编制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财务等行政人员的信息素养应该与之略有不同。这份评价方案体现了重视对教师信息意识的评价,重视对教师获取及创造性地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方面的评价,而没有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提出过高要求,因为对一般教师在信息技术上提出过高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无须有这样的导向。这份评价标准涵盖了教师信息素养的以下三个层面: ① 态度、意识层面; ② 信息技术操作掌握层面; ③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整合创新能力层面。而权重的分配也基本是依据这样的考虑。我们只有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才能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方法与评价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尚未见到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或曰评估方案。
有了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的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那么,我们进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有了目标和依托。从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角度来说方向更明,更多的学校更容易创造出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和途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人力物力不必要的浪费;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估已经开展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工作究竟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学校还可以据此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提高状况进行考核;教师也可以据此清楚地衡量自身信息素养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还有什么薄弱环节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是我们研究编制《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目的和它的价值所在。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比较着重的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对信息意识、态度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层面较为忽视,甚至也较忽视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培养。如果不注意及时纠正培训的方向和着力点,我们仅仅是培养了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已,并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而我们常常看到以下一些现象,就不是掌握没掌握信息技术的问题:比如,有的部门和机关让网络闲置,却打电话要下属部门跑很远的路送一份简单的资料;有的学校或部门的网页隔了一年半载也不更新,形同虚设;有的教师守着互联网不用,却大呼至今还没有读过新的《课程标准》;还有些教师上网查找资料,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对教育网站知之甚少;更有不少老师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不知道上网查一查该问题国内外现在的研究水平和进展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说是信息意识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差的典型例子。